优秀校友何子健——竞赛改变命运的IT达人
亲爱的校友,
不论你曾经来自哪里,
母校都更关注你将走向何方。
让我们一起走进
“六中拔尖创新精英录”
去了解他们
如何走上成才之路
何子健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校友何子健,目前就职于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
何子健于2006年入读广州市第六中学,并加入信息学竞赛小组及数学奥赛班,在省市及全国信息学竞赛中多次获奖。
2009年,何子健通过信息奥赛及数学竞赛奖项取得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
2013年,何子健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计算机视觉大师朱松纯。
2015年,何子健入职脸书人工智能研究院,从事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研发工作,把图像识别,画风转换,图像分割等复杂算法优化到能在手机上实时运行,并部署在Facebook, Instagram及Messenger等十亿级用户的App上。他参与的论文被CVPR,SIGGRAPH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收录。
2016年CNN报道了世界上首个于手机端实时运行的神经网络画风转换(用AI把照片或者视频P成各种著名艺术作品风格),何子健即为该项目的核心成员。
世界上首个于手机端实时运行的
神经网络画风转换
何子健曾多次在脸书公司的骇客马拉松比赛(Hackathon)中名列前茅,并数次向创始人马克.扎克伯克演示成果(如下图)。
何子健(中)与陆丛希(左)一同
向扎克伯格(右)展示Hackathon成果
回忆六中求学时光
一转眼高中毕业已经十年有余,回想当年和小伙伴们戴上鞋套去中山楼机房,中午下课铃一响就拿起饭盒冲饭堂,种种场景仍历历在目。
我怀念的六中名菜芝麻鸡,是不是还那么脆?我怀念的晚自习后的小吃萝卜糕,是不是还那么香?
关键的选择可能会改变你的命运
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好比一棵二叉树,从同样的根节点出发,不一样的方向选择会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境遇。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有两次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改变了我的一生。第一次是选择了加入六中信息学竞赛小组,第二次是在浙大求学期间选择了把人工智能作为主修的方向。
家庭影响与竞赛基础
为我开启了信息学竞赛的大门
我的母亲高中就读于六中,毕业后,她仍与当年的班主任张冬霞老师和同学们时常往来,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便经常会带着我参加老师、同学们的聚会。那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六中人很有集体意识,很团结,六中是一所让人很有归属感的中学。耳濡目染,我也悄悄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进入六中学习,拥有自己的良师和益友。
后来,经过努力,我也如愿地考上了六中,在严开明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信息学相关知识。第一次上课,他就安排了一场选拔信息学竞赛苗子的摸底考试。在初中阶段,我虽是数理化奥赛的常客但从未接触过信息学,看着这些似数学又非纯粹数学的题目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写出来的答案自己也拿不准。没想到,这次考试成绩还不错,我通过了严老师严苛而细致的考验,踏进了六中信息学竞赛的大门。回想起来,这次摸底考试甚至比中考和高考更有力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进退
在幸运的入选了六中信息学小组(LZOI)之后,我认识了最要好的小伙伴陆丛希,他是我们的班长,高大阳光帅气,还爱打篮球,总之就是玛丽苏偶像剧里面的那种男神。虽然我俩是同届,但他从初中开始就接受了系统的信息学竞赛训练,算法水平在同辈中数一数二。
为了让新人快速上手,严老师以一带二的方式把我们分成三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即一个有信息学基础的人带两个新手,我恰好分到了跟陆丛希一组。
这开局设定是不是跟火影忍者的剧情有几分相似?我当时也时常幻想自己会不会跟鸣人一样遇强愈强,然而陆同学并不是那样冷酷的学霸。渐渐的,我发现原来他这么厉害的人也跟我一样爱追动漫游戏。于是,我们就成为了无所不谈、共同进取的好朋友,一起在信息学的江湖打怪升级。
治学严谨的严老师给了我
自由的生长空间
严老师的治学理念跟道家的无为而治有几分相似,他没有一章一章地给我们讲理论课,而是告诉我们要看哪几本书,依照什么样的顺序刷题和研习理论,然后时不时举办一些内部编程比赛。大部分时间都是让我们自学和讨论。
开始的几个月,我学习的进展非常缓慢,基本上都在熟悉Pascal的语法,对一些基础算法诸如递归、深度优先搜索等我只是一知半解。2006年11月,我参加NOIP(全国信息学竞赛),由于所学浅薄,我毫无悬念地止步初赛。
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学习的深入,做的题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算法世界的拼图开始逐渐完整,散落的知识点开始连成网。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动态规划……在刚接触这些算法的时候总是很难代入实际问题建模;过了一段时间,渐渐觉得所有问题都要用某一种方法解决;再后来悟到,其实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用不同路径解决,只是他们的代价不一样。有时候需要以时间换空间,有时候需要以空间换时间。
信息学竞赛带给我无比的乐趣
入道信息学的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从来没想过原来电脑除了打游戏以外还能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
当时网络上有几个流行的信息学在线评测系统,一般都是提供题库,并且可以实时验证你交的程序能否通过所有测试数据。每次看见自己写的代码得到绿色“Accepted”的标志,那种快乐和成就感不亚于现在打王者荣耀排位赛晋级段位。
信息学的题目也特别有意思,我还记得评测系统vijos举办过一次仙剑模拟赛, 当中所有问题都是以仙剑剧情作为背景,比如计算李逍遥单挑女飞贼的最优路径,万剑诀的攻击范围等等,太好玩了。
高一的时候,我曾一度沉迷于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每天都打到晚上十一二点。入坑信息学之后,我居然变成每天刷算法题刷到十一二点。我也没有刻意地戒游戏,但信息学给我带来的快乐碾压了其他娱乐活动。
2007年,我顺利进入了NOIP决赛并获得了省级赛区二等奖。我当年的得分是220,其实正好在广东省一等奖线上。然而巧的是当时与我同分的一共有11人,由于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名额有限,必须要在同分的11人里面再选出6人。于是大会决定增加其中一题“帅帅玩游戏”,测试数据的难度,把这11人的程序再跑一遍。我的那题算法并不完美,所以在加试中被筛选下来,跟保送资格失之交臂。我只好咬紧牙关继续备战,冲刺高三的2008年NOIP。
然而,随着高考的步步逼近,这时我也无法孤注一掷地把全部时间放在竞赛上了。高三那年,我再次以微弱的差距得了二等奖。那段时间几乎是我的至暗时刻,压力大到了极点,感觉自己付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还记得从决赛地返回广州的那天晚上,我和同样没得一等奖的陆丛希抱头痛哭,严老师在一旁安慰着我们。不幸中的万幸,我由于信息学竞赛背景,顺利进入并通过了浙江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获得了2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几个月后,我在高考中发挥稳定,被浙大录取。
何子健在机房讲题
何子健(左二)参加校内赛
信息学竞赛的经历为求学
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起我的信息学竞赛生涯,相比于灿若星河的LZOI前辈而言,我的战绩实在不值一提。当年也有很多人觉得我“亏”了,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竞赛上,最后还是没有拿到保送资格。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复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学竞赛经历对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帮助远远超过其他学科的总和。
在本科课程里,C语言、数据结构、算法、离散数学、数学建模这些理工专业的必修课会把很多同学虐哭,而接受过信息学竞赛训练的我就像开挂了一样,轻松通过。
在UCLA留学期间,我才发现整个工程学院校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职位都是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而他们的面试题绝大部分都是算法题,基本上就是当年信息学竞赛的简单版本。可以说经历过OI训练的话,只需要正常发挥,就能通过Facebook, Google这样一线互联网公司的面试。
进入Facebook之后,我结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田渊栋、贾扬清、Rick Szeliski、Yann Lecun、Ross Girshick这些之前如雷贯耳的名字,我终于见到了本尊并跟他们一起为人工智能的征途添砖加瓦。
从来没想过,信息学的“老本”,我可以一直吃到今天。当年加入LZOI或许是我中学阶段做过的最正确决定吧。
这就是我的成长之路,我将沿着这条路,走向远方!
希望我分享的这些成长点滴,能让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同时也与六中校友们共勉。
感恩六中,祝福我的母校越办越好,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来 源 | 创客中心
图 文 | 何子健
编 辑 | 宋 超
整理组稿 | 校办公室
往期回顾
杰出校友钟铮——药物研发领域不断创新的践行者
优秀校友张逸恒——博学的竞赛达人
又是“六中人”,33岁进化生物学家科研成果荣登世界顶尖学术期刊《CELL》封面
六行六艺中正中和 允文允武惟德惟才
官方网站 : http://www.gz6hs.cn/
新浪微博:@广州六中_亲爱精诚